元盛网

新冠疫情的抗疫精神,新冠疫情的抗疫精神是什么

数据见证的全民战疫力量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危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非凡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无数具体的数据和事实中,本文将通过详实的数据展示中国在疫情期间的抗疫成果,特别是以某一地区为例,呈现抗疫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新冠疫情的抗疫精神,新冠疫情的抗疫精神是什么

全国抗疫数据概览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3月,中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00万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超过98万例,治愈率达到98%以上,这一数字背后是全国医疗系统的巨大努力和资源投入。

在疫苗接种方面,中国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4亿剂次,全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0%,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率超过95%,80岁以上高龄老人接种覆盖率也达到了9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中国"应接尽接"的疫苗接种策略和全民动员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共派出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其中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等专业人员超过1.5万人,这些医疗队员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创造了"方舱医院"等中国特色的抗疫模式,全国共建成16家方舱医院,提供床位1.4万余张,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万余人。

上海市2022年春季抗疫数据实例

海市2022年3月至5月的抗疫数据为例,可以具体展现中国抗疫精神的实践成果,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

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市累计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8,763例,其中轻型病例占比92.3%,普通型病例占比6.8%,重型病例占比0.8%,危重型病例占比0.1%,在此期间,上海市实现了确诊病例零病亡的优异成绩。

在医疗资源调配方面,上海市迅速启用了6家市级定点医院和34家区级定点医院,共设置床位3.2万张,改建了5家方舱医院,提供床位4.7万张,全市共投入医护人员12.8万人次参与一线抗疫工作,平均每天有超过1.5万名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和方舱医院工作。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2022年3月至5月,上海市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过2.1亿人次,单日最高检测量达到2,500万人次,全市共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超过1.5万个,构建了"15分钟核酸采样服务圈"。

在物资保障方面,上海市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保供体系,疫情期间,全市日均供应蔬菜1.5万吨、肉类3,000吨、鸡蛋1,200吨、牛奶1,000吨,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累计发放"爱心礼包"超过1,200万份,覆盖全市所有封控小区。

社区防控是抗疫的第一道防线,上海市动员了超过70万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平均每个居委会配备15-20名志愿者,他们承担了核酸检测组织、物资配送、特殊群体关爱等多项工作,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00万小时。

抗疫精神的数据体现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抗疫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上海为例,尽管确诊病例超过5万例,但实现了零病亡,这得益于"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的严格执行和医疗资源的充分保障。

  2. 举国同心:全国一盘棋的协作精神,疫情期间,全国共调配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67台、呼吸机1.5万台、监护仪2.8万台支援重点地区,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累计运送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超过30万吨。

  3. 舍生忘死: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全国有超过2000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多位医务人员不幸殉职,在武汉抗疫最艰难时期,一线医护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4-16小时,穿戴防护装备连续工作6-8小时成为常态。

  4. 尊重科学:以科学指导抗疫实践,中国科学家在疫情初期迅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并完成基因组测序,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在临床救治中,形成了以"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5. 命运与共: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7批医疗专家组,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新冠疫情的抗疫精神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数据中,更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

  1.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疫情大考检验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数据看,中国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2.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国社区工作者排查4,500多万个家庭,覆盖13亿人口;超过400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

  3. 推动了科技进步:疫情催生了科技创新,中国科研团队在疫苗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多条技术路线并进,已有9款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在诊断试剂方面,中国已开发出核酸检测试剂、抗体检测试剂等各类检测试剂,产品出口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4. 促进了全球卫生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数据显示,中国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宣布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中国还支持世卫组织主导的新冠病毒溯源研究,两次邀请世卫专家来华开展溯源合作。

新冠疫情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从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长、志愿者的服务次数、核酸检测的人次、物资供应的吨数等实实在在的数字构成的,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

抗疫精神已经并将继续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必将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