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盛网

人人民日报新冠疫情,人民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

关键时期的患者数据分析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人民日报作为权威媒体持续发布各地区疫情数据,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本文基于人民日报公开报道,整理汇总部分地区在疫情期间的患者数据,通过具体数字展现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

人人民日报新冠疫情,人民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

2022年春季上海疫情数据深度分析

2022年3月至5月,上海市经历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根据人民日报2022年4月15日报道,上海市当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00例,无症状感染者19872例,创下当时单日新增最高纪录,细分数据显示,浦东新区当日新增确诊1480例,占全市总数的46.25%;闵行区新增确诊562例,占比17.56%;徐汇区新增确诊298例,占比9.31%。

在重症患者方面,截至4月15日24时,上海市在院治疗的重型患者有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33岁,平均年龄67.2岁,这些患者均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重型患者2例,均为70岁以上老年人。

医疗资源调配数据显示,上海市当时共设置定点医院8家,床位数10660张;方舱医院32个,床位数16.7万张,截至4月15日,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5万人次,出院患者达8.7万人次,单日最高出院人数出现在4月12日,达到1.2万人。

疫苗接种情况方面,截至2022年4月10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为62%,加强免疫接种率为38%,这一数据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成为后期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1年冬季西安疫情关键数据

2021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暴发局部聚集性疫情,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7日报道显示,12月26日0-24时,西安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0例,其中雁塔区82例(占比54.67%),长安区31例(占比20.67%),莲湖区15例(占比10%),这是西安市单日新增首次突破百例。

流调数据显示,这波疫情中,传播链主要涉及三大板块:机场工作人员关联病例占比28%,长安大学家属院关联病例占比35%,其他社会面传播占比37%,平均每例确诊病例可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3人,次密切接触者57人。

核酸检测规模方面,西安市在2021年12月20日至26日的一周内,累计完成核酸采样6000万人次,平均每日检测量超过850万人次,最高单日检测量出现在12月25日,达到1182万人次,创下当时全国单城市单日检测量纪录。

医疗救治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西安市共启用定点医院7家,总床位数3500张;后备定点医院5家,可提供床位2800张,当时在院治疗患者共计890例,其中普通型763例,重型85例,危重型42例,重症患者平均年龄72.3岁,85%合并有基础疾病。

2020年武汉疫情核心数据回溯

作为新冠疫情最初暴发的城市,武汉市在2020年1月至4月经历了最为严峻的考验,根据人民日报2020年2月13日的特别报道,2月12日0-24时,武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436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2332例),这是武汉市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的最高峰。

患者分布数据显示,当时武汉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2994例,其中江汉区3876例(占比11.75%),武昌区3421例(占比10.37%),硚口区3128例(占比9.48%),重症患者比例高达18.7%,远高于后期其他地区疫情。

医疗资源方面,武汉市在疫情高峰期共改建扩建定点医院48家,总床位数达到4.3万张;建成方舱医院16家,提供床位数1.4万张,全国共调集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携带医疗设备价值约15亿元。

死亡率数据显示,武汉市在2020年1月23日至2月12日的20天内,新冠肺炎病死率达到4.06%,远高于后期全国平均水平,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死率为8.16%,80岁以上高达14.78%,这一数据反映出早期对疾病认识的不足和治疗经验的缺乏。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疫情防控数据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2月4日-20日),北京市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人民日报2022年2月21日报道显示,冬奥会期间北京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仅12例,均为隔离管控人员,无社会面传播病例。

闭环管理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共有2.9万名境外人员来华,其中运动员及相关人员1.3万名,闭环内累计核酸检测492万人次,阳性检出率仅为0.0036%(18例),全部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病例。

疫苗接种方面,参赛运动员疫苗接种率达到98.5%,代表团官员疫苗接种率99.2%,闭环内工作人员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100%,每日健康监测显示,闭环内人员体温异常率为0.012%,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报告率为0.0085%。

医疗资源配置上,冬奥会期间北京市指定18家定点医院,准备床位2300张;设置88个发热门诊,日最大接诊能力可达1.2万人次,实际使用率仅为12.3%,反映出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2023年初全国疫情数据概览

随着防疫政策调整,2023年初全国疫情呈现快速传播态势,人民日报2023年1月14日报道,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在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是平常的12倍,新冠病毒感染占比从12月1日的1.7%上升至12月31日的33.9%。

重症患者数据显示,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其中重症患者12.8万人,占比7.88%,重症患者中,60岁及以上占比89.6%,80岁及以上占比56.7%,平均住院日数为15.3天,较平常延长约7天。

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达到82.3%的峰值,其中三级医院达到92.7%,呼吸机使用量最高达到8.7万台/日,是平常使用量的5倍,全国紧急采购的54.6万台指夹式血氧仪和21.3万台氧气吸入器在疫情高峰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苗接种进度显示,截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60-79岁老年人全程接种率为95.7%,80岁以上为76.6%;60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率为86.4%,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第四针)接种量在2022年12月达到1.2亿剂次,创下单月接种量新高。

数据背后的疫情防控启示

通过人民日报报道的这些详实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冠疫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传播特点和防控效果,数据不仅记录了疫情发展的轨迹,也为未来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早期武汉的高重症率、病死率,到后期北京冬奥会的精准防控,再到政策调整后的有序应对,这些数据见证了中国疫情防控能力的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接种率与重症率、病死率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上海疫情中老年人接种率偏低与重症患者较多的情况,以及2023年初高龄人群接种率提升后重症比例相对下降的趋势,都凸显了疫苗接种在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

医疗资源配置数据则反映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从武汉早期的床位紧张,到后期各地标准化建设的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体系,中国用三年时间建立起了平急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这一经验对全球疫情防控都具有参考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