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深度分析
新冠疫情对全球就业市场的冲击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业市场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遭受了沉重打击,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2020年全球工作时间减少了8.8%,相当于2.5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消失,这一数字远超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损失。
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创下历史新高,随着疫情的发展,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以北京市为例,2022年5月疫情反弹期间,当月新增确诊病例达到1,892例,导致服务业就业岗位锐减约15%,餐饮、旅游、零售等接触性服务业受影响最为严重,部分小微企业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疫情期间的就业数据深度分析
全国总体就业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的峰值,随后逐渐回落,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但2022年受奥密克戎变异株影响,就业形势再度承压,2022年4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8.2%,创下历史新高。
具体到不同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出较强韧性,2021年就业人数同比增长9.3%;而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5.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3.8%。
地区性就业数据对比
海市为例,2022年4-5月疫情期间,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达到27,605例(2022年4月13日数据),受此影响,上海市第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3.7%,城镇调查失业率飙升至12.5%,餐饮业收入同比下降43.7%,零售业下降32.5%,直接导致相关行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
相比之下,广东省2022年疫情期间(以3月为例,单日新增最高确诊127例)就业市场表现相对稳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一季度达到31.7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6.4%,但16-24岁青年失业率仍达到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重点行业就业变化详析
服务业遭受重创
餐饮业是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行业之一,2020年1-2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1%,3,000余家餐饮企业注销,2022年北京疫情期间(5月数据),餐饮业暂停堂食导致行业收入下降约80%,从业人员临时失业率超过30%。
旅游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2020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收入同比减少76.2%,2021年虽有所恢复,但仍比2019年下降49.1%,2022年"五一"假期,全国旅游人次同比减少30.2%,旅游收入减少42.9%,直接影响旅游从业人员收入。
制造业用工波动
制造业就业呈现明显波动,2020年2月,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数暴跌至31.8,创历史新低,但随着复工复产推进,2020年3月回升至50.9,2022年4月,受上海等地疫情影响,该指数再次降至47.2,显示制造业用工收缩。
汽车制造业尤为典型,2022年4月,上海及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供应中断,导致全国汽车产量同比下降46.1%,相关企业用工需求锐减,数据显示,4月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仅为45.3,远低于荣枯线。
新兴行业逆势增长
与受冲击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新兴行业在疫情期间实现就业增长,2021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9.9%,带动快递从业人员增加约20万人,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等领域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以在线教育为例,2020年上半年新增相关企业8.2万家,同比增长56.6%,2021年虽然受"双减"政策影响有所调整,但整体规模仍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
政策应对与就业支持措施
为缓解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全国共减免企业社保费1.54万亿元,惠及企业1,000多万户,2022年实施的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全年退税约1.64万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稳岗。
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方面,2020-2022年,全国共募集见习岗位超过200万个,发放见习补贴约100亿元,针对高校毕业生,2022年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全年募集见习岗位不少于100万个。
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展望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就业市场正在逐步恢复,2023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同比增加12万人,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16-24岁青年失业率仍维持在16.7%的较高水平。
未来就业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灵活就业比重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灵活就业人员将超过1亿人;二是数字化转型加速,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就业人数有望达到1.2亿人;三是服务业就业比重进一步提高,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新增服务业就业岗位4,000万个。
新冠疫情给全球就业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加速了就业形态的变革,面对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就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