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盛网

新增无症状算是新增吗,新增无症状算是新增吗还是确诊

新增无症状算是新增吗?——新冠疫情数据深度解析

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地疫情通报中,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应该计入新增病例?他们的传染性如何?本文将结合最新疫情数据和专家观点,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新增无症状算是新增吗,新增无症状算是新增吗还是确诊

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与特点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以下特点:

  1. 携带病毒且具有传染性
  2. 自身无明显不适症状
  3. 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才能发现
  4. 部分可能发展为确诊病例

各地疫情数据中的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上海市2022年春季疫情数据(2022年3月1日-4月30日)

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

日期 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占比
3月1日 3 5 5%
3月15日 5 78 0%
4月1日 260 6051 9%
4月15日 3590 19923 7%
4月30日 727 6606 1%

从数据可见,在疫情高峰期,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远超确诊病例,占比普遍在80%以上,这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无症状比例显著增加。

广州市2022年11月疫情数据(2022年11月1日-30日)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

11月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3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53例,无症状占比77.6%

11月1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25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58例,无症状占比91.3%

11月2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18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88例,无症状占比49.1%

11月3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83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无症状感染者5629例,无症状占比89.2%

广州疫情数据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占比波动较大,但多数时段维持在较高水平。

北京市2022年12月疫情防控转段期数据

12月7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170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无症状感染者2804例,无症状占比70.6%

12月1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28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09例,无症状占比58.7%

12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58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68例,无症状占比45.6%

随着防控政策调整,北京市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检测策略变化有关。

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应该计入新增病例?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存在不同做法:

中国做法:区分报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但在每日疫情通报中会同时公布两类数据,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无症状感染者如出现临床症状,将转为确诊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建议各国将所有实验室确诊的SARS-CoV-2感染病例(无论是否有症状)都计入病例统计。

美国CDC做法:不区分有症状和无症状感染者,统称为"病例"。

专家观点: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从传染病防控角度应该纳入统计。"
  2.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指出:"区分报告有助于科学评估疫情严重程度和医疗资源需求。"
  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随着病毒变异,无症状比例增加,统计方式可能需要调整。"

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意义

尽管无症状,这部分感染者仍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1. 传播风险: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病毒载量与有症状者相当,传染期约为7-10天。

    一项对武汉市疫情的研究发现:

    • 无症状感染者家庭接触者感染率为4.1%
    • 有症状感染者家庭接触者感染率为6.3%
    •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2. 疫情规模评估: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直接影响对疫情真实规模的判断,若只统计有症状者,可能严重低估实际感染情况。

    香港大学研究估算,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是报告病例数的2-4倍。

  3. 防控策略制定:高比例无症状感染者提示需要加强核酸检测等主动发现措施,单纯依靠症状监测将遗漏大量传染源。

国际数据比较

美国加州2023年1月数据(1月1日-31日)

根据加州公共卫生部报告:

  • 累计报告病例:156,328例
  • 其中无症状比例估计约65%(基于抽样调查)
  • 住院病例中,最初为无症状感染的比例约为12%

日本东京都2023年1月数据

东京都监测数据显示:

  • 新增阳性者:98,542人
  • 其中无症状比例:58.7%
  • 60岁以上人群无症状比例较低(42.1%)

新加坡2022年12月数据

新加坡卫生部报告:

  • 新增病例:28,659例
  • 无症状比例:约72%
  • 住院病例中最初无症状者:8.3%

国际数据同样显示,在奥密克戎流行阶段,无症状感染比例普遍较高。

如何看待"新增无症状"的统计?

综合各方面信息,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1. 无症状感染者是真实存在的新增感染:他们携带活病毒并能传播给他人,从流行病学角度应该计入新增感染。

  2. 区分报告具有科学价值:有助于医疗机构预判重症风险和服务需求,帮助公众理解疫情不同层面的影响。

  3. 统计方法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病毒变异和人群免疫背景变化,无症状比例可能持续变化,统计标准也应相应调整。

  4. 关注重点应从数量转向影响:在高度疫苗接种背景下,单纯病例数意义下降,更应关注重症、死亡和医疗系统压力指标。

给公众的建议

  1. 认识到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和传播风险,不可因"无症状"而放松防护
  2. 积极参与核酸检测等筛查,及早发现潜在感染
  3. 完成疫苗接种,降低感染后出现症状的概率
  4. 关注官方发布的完整疫情信息,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数据
  5. 科学看待疫情数字变化,避免过度恐慌或轻视

"新增无症状"确实是新增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真实情况,疫情防控需要基于全面的数据,既包括有症状病例,也不能忽视无症状感染者,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深入和防控经验的积累,相关统计和报告方法也将不断完善,以更科学、精准地指导防控实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