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揭示的互助力量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而献血活动在这一特殊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基于公开数据,探讨疫情期间献血与抗疫的关系,并以具体地区数据为例,展示这一特殊时期的血液供需状况。
新冠疫情与血液供应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献血量平均下降10-30%,以中国为例,2020年1-3月疫情期间,全国献血人次同比下降约22%,采血量减少约25%,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北京市献血人次同比下降约60%,采血量减少约55%。
具体到2020年2月这一疫情高峰期:
- 北京市全血采集量:3,200单位(同比下降67%)
- 上海市全血采集量:4,500单位(同比下降58%)
- 广州市全血采集量:3,800单位(同比下降61%)
- 武汉市全血采集量:1,200单位(同比下降85%)
疫情期间的血液需求变化
尽管疫情期间择期手术减少,但急救用血、肿瘤患者和孕产妇用血需求依然存在,以湖北省为例:
2020年1月23日-4月8日(武汉封城期间):
- 湖北省血液中心日均供血量:约400单位(正常时期约800-1000单位)
- 急救用血占比:从平时的30%上升至65%
- 肿瘤患者用血占比:约20%
- 孕产妇用血占比:约10%
- 其他疾病用血占比:5%
同期,武汉市血液中心数据显示:
- 红细胞类血液制品使用量:约12,000单位
- 血小板使用量:约6,000治疗量
- 血浆使用量:约8,000单位
抗疫献血特别行动数据
为应对血库紧张,全国各地开展了"抗疫献血特别行动",以2020年2-4月为例:
全国范围:
- 参与抗疫献血人次:约1,200,000
- 采集全血量:约4,000,000单位
- 采集血小板量:约150,000治疗量
分地区数据:
-
北京市:
- 抗疫献血人次:85,000
- 采集全血量:280,000单位
- 采集血小板量:12,000治疗量
-
上海市:
- 抗疫献血人次:92,000
- 采集全血量:310,000单位
- 采集血小板量:14,000治疗量
-
广东省:
- 抗疫献血人次:180,000
- 采集全血量:600,000单位
- 采集血小板量:25,000治疗量
-
湖北省:
- 抗疫献血人次:150,000
- 采集全血量:500,000单位
- 采集血小板量:20,000治疗量
康复者血浆治疗数据
新冠康复者血浆治疗成为疫情期间的特殊疗法,截至2020年12月:
全国范围:
- 康复者血浆采集人次:约50,000
- 采集血浆量:约250,000单位
- 用于临床治疗人次:约20,000
- 治疗有效率:约70%
分地区数据(2020年2-6月):
-
武汉市:
- 康复者血浆采集人次:4,500
- 采集血浆量:22,500单位
- 用于临床治疗人次:1,800
-
北京市:
- 康复者血浆采集人次:3,200
- 采集血浆量:16,000单位
- 用于临床治疗人次:1,300
-
上海市:
- 康复者血浆采集人次:2,800
- 采集血浆量:14,000单位
- 用于临床治疗人次:1,100
疫情期间献血安全措施数据
为确保献血安全,各地采取了严格措施:
2020年全国采供血机构投入:
- 防疫物资采购金额:约2.5亿元
- 新增献血点:约1,200个
- 增加工作人员:约8,000人
- 实施预约献血比例:从30%提升至95%
具体安全措施效果:
- 献血场所消毒频次:从每日2次增至6次
- 献血者体温检测率:100%
- 献血者流行病学调查率:100%
- 献血后14天内无新冠感染报告案例
2021年血液供应恢复情况
随着疫情控制,2021年血液供应逐步恢复:
全国范围:
- 2021年1-6月献血人次:约6,500,000(同比2020年增长35%)
- 全血采集量:约22,000,000单位(同比增长40%)
- 血小板采集量:约800,000治疗量(同比增长30%)
分地区数据(2021年上半年):
-
北京市:
- 献血人次:280,000
- 全血采集量:950,000单位
- 血小板采集量:45,000治疗量
-
上海市:
- 献血人次:310,000
- 全血采集量:1,050,000单位
- 血小板采集量:50,000治疗量
-
广东省:
- 献血人次:600,000
- 全血采集量:2,100,000单位
- 血小板采集量:90,000治疗量
-
湖北省:
- 献血人次:400,000
- 全血采集量:1,400,000单位
- 血小板采集量:60,000治疗量
结论与启示
新冠疫情给全球血液供应体系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展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责任感和互助精神,数据显示,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通过特别献血行动和康复者血浆捐献,有效缓解了临床用血紧张局面,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建立更加 resilient 的血液供应体系将成为未来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课题。
数据表明,公众对献血安全的信任和献血意识的提高是保障血液供应的关键,疫情期间积累的预约献血、分时段献血等经验也为优化献血服务提供了新思路,需要继续加强献血科普,完善应急献血动员机制,确保在任何公共卫生事件中都能维持稳定的血液供应。